人形机器人的“脑区”是其智能化的核心,分为“大脑”和“小脑”两大模块,协同实现环境感知、决策控制与稳定运动。
1.大脑:感知、决策与学习的中枢
定义:作为核心控制系统,负责多模态数据感知、任务规划、决策控制及自主学习,相当于人类的“高级认知中枢”。
关键技术:
大模型技术:整合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多模态数据,通过预训练实现环境理解与任务规划。
类脑智能:模拟人脑神经网络,提升自主决策与泛化能力,未来可能通过脑机接口实现“人-机”混合智能。
云端协同:复杂计算在云端完成,端侧负责实时决策,降低功耗并提升效率。
2.小脑:运动控制与平衡调节的核心
定义:专注于动作规划、姿态控制与动态平衡,确保机器人稳定运动,相当于人类的“运动协调中枢”。
关键技术:
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:通过仿真环境与奖励机制,学习最优运动策略。
实时操作系统与高保真建模:确保快速反应与高精度控制,结合伺服驱动器与传感器实现关节精确调控。
多模态感知融合:集成视觉、力觉、位置反馈数据,动态调整运动轨迹,提升灵活性与稳定性。
1.硬件架构
传感器:
视觉:多目RGB相机、深度传感器(如ToF)、激光雷达,构建环境3D模型。
力觉:六维力矩传感器(ATI产品为主)、关节扭矩传感器,实现精准力反馈。
触觉:压阻式触觉传感器,集成于灵巧手,感知压力与纹理。
执行器:
旋转关节:无框力矩电机+谐波减速器/RV减速器,提供高扭矩与精度。
线性关节:行星滚柱丝杠,实现高应力直线运动。
计算平台:英伟达JetsonOrin、华为昇腾等AI芯片,支持边缘端实时计算。
2.软件与算法
感知层:
SLAM算法:扫地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传感器构建环境地图,实现自主导航。
多模态融合:联合学习视觉、触觉、力觉数据,提升环境表征准确性。
决策层:
任务规划:大模型分解复杂任务为可执行步骤,如OptimusGen3执行电池分类任务。
强化学习:通过仿真环境优化步态与操作策略,提升运动鲁棒性。
控制层:
模型预测控制(MPC):实时调整关节力矩,确保动态平衡。
全身协调控制:协调双足与肢体运动,实现自然步态与复杂操作。
人形机器人的“脑区”通过“大脑”与“小脑”的协同,实现了从环境感知到精准控制的完整闭环。当前技术已在工业、商业场景中验证,未来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、算法优化及成本下降,人形机器人将逐步进入家庭,成为通用型智能助手,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