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码器的核心功能是将条码(一维码或二维码)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信息。其工作流程可分为以下步骤:
光源照射
扫码器通过内置光源(激光、LED或红光)发射光线,照射到条码表面。条码的黑白模块对光的反射率不同——黑色部分吸收光,白色部分反射光。
光信号采集
光电传感器(如CCD或CMOS)接收反射光,将光强差异转换为模拟电信号。例如,白色区域反射光强,产生高电压信号;黑色区域反射光弱,产生低电压信号。
信号转换与处理
模拟电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(ADC)转化为数字信号,再由解码电路或软件算法处理。这一步骤包括:
二值化:将模拟信号转换为0(黑)和1(白)的二进制数据。
解码:根据条码类型(如UPC、QRCode)的编码规则,将二进制数据转换为字符或数字。
数据输出
解码后的信息通过USB、蓝牙或Wi-Fi传输至计算机、手机或后台系统,完成信息读取。
1.编码方式与存储容量
一维码(条形码)
结构:由平行排列的黑白条纹组成,宽度和间距表示数据。
编码:仅支持数字和少量字母(如UPC-A编码12位数字)。
容量:通常不超过30个字符,适用于简单标识(如商品价格、快递单号)。
二维码
结构:矩阵式黑白模块(如QRCode的方形图案),支持横向和纵向编码。
编码:可存储文本、URL、图片、联系方式等复杂数据。
容量:最大可达1850个字符,满足移动支付、电子票务等需求。
2.读取方式与纠错能力
一维码
读取方向:需沿条码方向单向扫描,效率较低。
纠错:无内置纠错功能,条码破损或污染易导致读取失败。
二维码
读取方向:支持任意角度扫描,提升效率。
纠错:采用Reed-Solomon算法,可修复部分损坏区域(如QRCode最高支持30%容错率)。
1.激光扫描
原理:通过激光束反射解析条码,利用旋转镜片或振镜实现快速扫描。
优势:速度快、成本低,适合高速流水线作业。
局限:难以识别屏幕码或破损条码,对环境光敏感。
2.红光(CCD)扫描
原理:类似相机拍照,通过线性CCD传感器捕捉条码图像。
优势:可读取屏幕码(如手机支付码),成本较低。
局限:识别距离短(通常不超过30cm),强光下性能下降。
3.CMOS图像扫描
原理:采用摄像头+图像处理器,完整拍摄条码后通过算法解析。
优势:支持一维码、二维码、屏幕码及复杂光线环境,适应性强。
应用:主流智能设备(如手机摄像头)多采用此技术。
以二维码为例,解码流程如下:
图像采集:摄像头拍摄条码图像。
预处理:调整对比度、去噪,定位条码边界(如QRCode的三个定位点)。
二值化:将图像转换为黑白两色,识别模块分布。
解码:根据编码规则(如QRCode的掩模图案)解析二进制数据。
纠错:利用Reed-Solomon算法修复错误,确保数据完整性。
输出结果:将纠正后的数据转换为原始信息(如网址、文本)。
场景推荐技术理由
零售收银、物流分拣激光扫描速度快、成本低,适合高频次一维码扫描。
移动支付、电子票务CMOS图像扫描支持二维码和屏幕码,适应复杂光线环境。
工业追踪、医疗设备标识红光/CMOS混合扫描兼顾一维码和二维码,具备一定抗干扰能力。
破损条码、曲面标识CMOS图像扫描图像算法可修复轻微破损,支持非平面条码。
扫码器作为自动识别技术的核心设备,其工作原理融合了光学、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。从一维码到二维码,从激光到CMOS,技术的演进不断拓展其应用边界。选择扫码器时,需结合场景需求(如扫描频率、条码类型、环境条件),平衡性能与成本,以实现高效、稳定的数据采集。